摩根大通:2023年中国经济将增长5.6%,房价下半年有望回升

   2023-03-01 IP属地 广东省广州市 移动财经杂志510
# #
核心提示:文 |《财经》记者 邹碧颖编辑 | 王延春防疫政策优化调整三个月以来,市场对2023年中国经济的预期已经出现明显变化。在2月24日举

文 |《财经》记者 邹碧颖

编辑 | 王延春

防疫政策优化调整三个月以来,市场对2023年中国经济的预期已经出现明显变化。

在2月24日举行的摩根大通圆桌媒体会上,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主管朱海斌介绍,摩根大通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为5.6%。从环比增速看,上半年会好于下半年,一季度环比增速(季调后折合年率)为7.0%,二季度7.4%,下半年会稍微放缓,三季度为5.5%,四季度为6.1%。预计2024年,中国经济环比增速会逐渐稳定在5%左右。

从“三驾马车”看,2022年,消费、投资、出口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0、1.5、0.5个百分点。摩根大通判断,2023年的消费和投资都会实现疫后复苏正常化,预计消费对经济的贡献是4.1个百分点,投资是2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出口可能转为负增长,预计下拉经济0.5个百分点。

全国人均超额储蓄3000元,报复性消费可能不大

2022年,消费低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同比下降0.2%。当下,摩根大通预计,2023年中国实际消费增速大概为7%-8%。消费有望成为今年中国经济疫后复苏最主要的动力。

参考欧美经验,疫情解封初期会出现报复性消费反弹,中国是否会重复这一路径?在朱海斌看来,今年国内出现报复性消费的可能性并不大,更多是疫后消费的修复和正常化的过程。

他指出,与美国相比,一方面,中国的政策刺激侧重于创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另一方面,中国居民更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一组具体的对比数据是,疫情前,美国家庭储蓄率平均在7%左右,2020年美国政府大规模发钱又缺乏消费场景,储蓄率一度调升至16%,随后不断下行,最近已降至3%。而2020年前,中国的储蓄率平均在30%左右,2020年为34%,2021为31%,2022年为33.5%。摩根大通判断,今年中国储蓄率会略高于29%,但是低于30%。

当下,中国居民储蓄热情高涨,今年1月,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创单月历史新高。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22年,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较2021年多增7.94万亿元,较2020年多增6.54万亿元,较2019年多增8.14万亿元。央行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四季度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61.8%。

中国的超额储蓄到底有多少?摩根大通近期的测算显示,过去三年中国超额储蓄大概有4.5万亿元,但分摊至14亿人,人均3000多元,相当于1.1个月人均收入。此外,超额储蓄的分布非常不均,城镇居民人均的超额储蓄大概在5000多元,相当于月收入的1.5倍。农村居民平均不到500元,相当于0.3个月的收入。预计超额储蓄对消费有一定的提振作用,但会比较温和。

朱海斌分析,超额储蓄可能大部分集中于受疫情影响较小的高收入家庭。疫情三年,他们受抑制的奢侈品、旅游等消费,可能会迎来报复性反弹。但对于大部分的中低收入群体而言,其大部分消费复苏仍会与宏观经济同步,随着就业与收入预期的好转,消费才会慢慢正常化。

朱海斌建议,政府可发放短期消费券或者现金,尽快针对中低收入家庭出台一些消费刺激政策。同时他也指出,目前来看政策更可能针对特定的消费领域进行刺激,比如汽车、家电等。

房地产投资跌幅将收窄,警惕地方融资平台风险

2022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摩根大通预计,2023年中国的投资会整体好于去年。不过从最近几个月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看,中国投资的复苏会比市场预期要弱。

2022年,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均是接近10%的增速。摩根大通分析,受高基数等因素影响,2023年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增速均会在7%左右。制造业投资,一方面,与出口相关的投资可能明显放缓。另一面,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科技行业在过去两年发展迅速,基数较高,增速也会有所放缓。2023年,新能源汽车有20%-30%的成长空间,增速仍然很高。

基建投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政支持力度。2022年3月,第一批地方政府专项债是3.65万亿元,到8月又追加5000亿元,再加上2021结存留用的1万多亿元——实际上,2022年专项债的整体支持规模在5.2万亿元左右,比2021年实际专项债使用量(2.5万亿元)大概翻了一倍。摩根大通判断,2023年专项债规模为3.9万亿,比正常年份要高,但会比2022年少。

房地产备受海外投资者关注。2022年11月,中国房地产政策明显转向,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十六条发布后,开发商融资难问题得到了明显缓解。此后,信贷、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私募股权等方面支持政策不断。朱海斌介绍,过去11个月,中国房价从高峰到低谷大概下跌3%左右。2023年1月,房价开始环比企稳。摩根大通预计,2023年一季度,房地产市场活动仍然会下降,但二季度可能会出现底部的环比企稳,到2023年下半年出现环比上升势头。

摩根大通判断,2023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仍会下跌4%-5%左右,但降幅较去年会明显收窄。

同时,朱海斌指出,过去两年,中国房市低迷不仅因为政策收紧、周期性下调,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原因是住房需求结构性下滑。土地财政模式已难维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产负债表压力也较大。当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在上升,但不会很快激化。此外还应区别看待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这涉及其自身的资产负债表情况,也牵涉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还与地方融资平台投资项目的战略重要性相关。

朱海斌指出,要避免债务对经济体系形成重大冲击,首先短期应避免出现流动性风险,尽量将还本付息的利率水平控制在企业能负担的水平之内。另一面,宏观层面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确保资产产生足够的收益,以此规避信用风险。这是最终缓解债务问题的根本手段。

2023年出口或将负增长,美国明年有望降息

对于2023年中国出口的表现,目前市场预期有所分化,摩根大通的判断相对谨慎。

朱海斌认为,一方面,2023年欧美经济整体趋势向下。今年,来自欧美日的商品需求、进口需求会相对放缓,这是中国出口的不利因素。欧洲方面,2022年暖冬、天然气价格暴跌,欧洲经济情况有所缓和,预计今年可以避免负增长。而美国方面,摩根大通预计美联储会在今年3月、5月分别再加息25个基点,达到5.25的联邦基金利率。金融收紧后,美国经济可能在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出现连续两个季度较为轻微的负增长,所谓“技术性衰退”。摩根大通美国团队判断,美联储可能要到明年二季度才会开始降息。

另一方面,过去两年,中国出口在全球市场份额占比从13%增加至15%以上,2023年预计会在14%以下。报道显示,许多港口的集装箱和货轮是空的,这反映出2022年9月、10月以后,中国出口面临较大的压力。作为对比参照系,韩国、中国台湾的出口数据也在急剧下滑。

汇率方面,摩根大通判断,今年人民币汇率整体表现会相对平稳,到2023年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可能为6.75左右。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向上,欧美向下,对人民币利好。但同时,中国出口下跌、服务贸易逆差重新扩大,则是人民币的承压因素。过去几年,疫情出行不便,中国与海外游相关的服务贸易逆差较疫情前每年缩小了1200亿至1500亿美元,今年估计服务贸易逆差会明显拉大。此外,商品贸易的顺差还会减少,今年预计经常项目顺差在1800亿美元左右,而去年是4000多亿美元。

朱海斌指出,2023年中国经济面临大的问题是外需走弱。以往,中国的经济政策以刺激投资与生产端为主。中国制造的出口表现好,企业的收入就会增加,从而进一步扩大生产、提高就业、增加国民收入,继而带动国内需求、实现政策传导的正向循环。今年外需大概率走弱,如果内需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企业缺乏提高投资与生产的意愿,循环链条就会断裂。

朱海斌建议,政府应考虑针对家庭部门采取直接的纾困政策,发放消费券、现金或数字人民币。尤其针对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的中低收入家庭,可以考虑全国层面的消费券或现金发放。尽管消费券是一次性、单次脉冲的经济支持,但可以把政策传导环节打通。

对于2023年的财政政策,朱海斌判断,力度会比去年减弱,广义财政赤字大概比去年低1.2个百分点。摩根大通预计,政府赤字率为3%,专项债额度为3.9万亿元。但由于防疫成本下降、大规模减税降费的空间缩减,可以省出相当大的财政资金转为他用。一方面,涉及高新技术、绿色低碳或制造业升级的基建投资值得关注。另一方面,行业性的消费刺激政策也值得期待。

 
反对 0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